物质波的实验验证——电子衍射实验
 

(1)戴维逊—革末实验(1927 年)

C.J.Davisson, L.H.Germer

戴维逊(1881-1958)和革末的实验是用电子束垂直投射到镍单晶,电子束被散射。其强度分布可用德布罗意关系和衍射理论给以解释,从而验证了物质波的存在。

二人因此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奖。


实验装置
 


实验原理
 

 

假如电子具有波动性,应满足布喇格公式

      

再由电场加速电子的德布洛意波长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可得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, k=1,2,3...

此时电表中应出现最大的电流。


实验现象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结果发现,当U=54V、φ=500时,探测到的反射束强度出现一个明显的极大(如左图)。在此条件下改变U,出现右图所示的结果。

        说明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。


(2)G.P.汤姆逊实验(1927 年)
 

G. P. Thomson (1892-1975)

G.P.汤姆逊(发现电子的 J.J.Thomson的儿子)

做的是电子通过金属多晶薄膜的衍射实验。

因此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奖。


(3)1961 年又有人(约恩逊)做了电子的单缝、双缝、三缝和四缝衍射实验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单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双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缝          四缝


  后来,大量实验都证实了:质子、中子和原子、分子等实物微观粒子都具有波动性,并都满足德布洛意关系。
 


对电子波动性的正确解释是统计解释
 

    从衍射实验来看,不仅用较强的电子流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电子衍射图,而且用很弱的电子流(电子先后一个一个射出),只要时间足够长,也可得到同样的图。

    开始,一个个电子分别随机到达底版的一个个点上,不能一下子得到衍射图。我们不能预测某一个电子到达底版上的位置。但是,电子落在底版上的点不是都重合在一起,经过足够长时间,通过了大量的电子,则看出规律,得到衍射图,显示了波动性。在电子出现概率大的地方,出现亮的环纹,即衍射强度大的地方。反之,电子出现少的地方,出现暗的环纹,衍射强度就小。说明电子的波动性是和电子运动的统计性规律联系在一起。个别电子虽然没有确定的运动轨道,但它在空间任一点衍射波的强度与它出现的概率密度成正比。

    所以,电子波是概率波(probability wave)。

    电子波的物理意义与经典的机械波、电磁波均不同。

    机械波是介质质点的振动在空间的传播,电磁波是电磁场的振动在空间的传播。

    而电子波并无类似的直接的物理意义,只反映电子在空间各区域出现的概率大小。
 

   
   
要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,应该用一个波函数,但它必须能把颗粒性可叠加性统一起来

    人们 常用Y (复函数)代表微观粒子的波函数。

    玻恩给了波函数一个统计诠释:他认为波函数本身并无物理意义,而波函数的模的平方(波的强度)
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
      代表时刻 t 、在空间 点处单位体积元中发现微观粒子的概率,

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表示在时刻 t 、空间 点处,体积元 dV 中发现微观粒子的概率。

                 …… 又称为概率幅
               …… 称为概率密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