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射性衰变


现象

    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放出α、β、γ射线的现象。
    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能自发放出射线的特性,称为“天然放射性”。
    而通过核反应,由人工制造出来的放射性,称为“工人放射性”。
    放射性在工业、农业和医疗各方面的应用,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和很广阔的前途。但人类或其他生物受到过量的放射性物质辐照时,可能引起各种放射性病或烧伤等,必须注意防护。
   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首先发现天然放射现象,揭示了人类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序幕.

    贝克勒耳(Baekeland, Leo Hendrik,1852~1908年)法国物理学家。
    从1895年起一直研究磷光现象。在研究X射线的荧光作用时发现了不可见的辐射。1896年发现铀的放射性质,是科学实验中认识放射性的开端。贝克勒耳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

放射性衰变定律
law of radioactive decay

  放射性物质进行衰变并不是立即转变成新元素的,在任何放射性的样品中,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随着一些核的衰变而逐渐减少。核数减少的速率与核的种类有关 (与周围环境的温度、压力和温度等无关),它遵循指数衰减规律。即每秒内衰变的原子数与现存的放射性原子数量呈比例。例如,某种放射性核素最初共有No个原子,经过时间 t 以后,只剩下 N 个,则 NNo之间的关系为
             N=Noe-λt

  其中,λ为衰变常数,表示各核素衰变的相对速度,即每秒衰变的核数为原有放射性核数的几分之几。其单位是时间单位的倒数(1/s1/min等)。


半衰期(half-life time

    放射性原子核数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(T1/2)。它与衰变常数 λ 有如下的关系:
         T1/2=0.693/λ  
    不同核素的T1/2值差别很大,例如232Th的半衰期为1.39×1010年,而212P0的半衰期只有3.0×10-7秒。
    几种医学上常用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

2411Na 15.6小时
13153I 8.1
3215P 14.3
5926Fe 47.1
6027Co 5.3
31H 12.4
146C 5720

  平均寿命   原子核衰变,对某个原子核是随机的,有的早衰变,有些晚衰变,原子核寿命不一样,所以用平均寿命 t 来表征衰变快慢。
    设在
t→t+dt 时间内衰变了(-dN)个核,每个核的寿命为t,应用统计平均方法,可求得所有核的平均寿命为
        
t = 1/λ   


放射性强度

    放射性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目称为放射性强度A,即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放射性强度的单位是Bq(贝克勒尔),1Bq 就是单位时间 衰变一个核。

A 的 另一个单位是居里(Ci),因纪念居里夫妇而得名。当一秒钟有3.7×1010次核衰变时,其放射性强度为 1Ci,即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Ci = 3.7×1010S1 = 3.7×1010Bq

较小的单位有毫居里和微居里。


放射系

    天然放射性元素形成三个放射系。在一个放射系中,不稳定的原子核经过一系列的放射性衰变,最后达到一个稳定的产物,不再衰变。

    三个天然放射系是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A = 4n + 2  铀系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A = 4n      钍系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A = 4n + 3  锕系
    一个人工放射系是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A = 4n + 1  镎系


铀系A=4n+2 ,    238U206Pb



 
钍系 A = 4n, 232Th208Pb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锕系 A = 4n + 3,  235U207Pb

      

 镎系 A = 4n + 1,  241Pu209Bi
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衰变类型  》》